关于印发《达州高新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达州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发布日期: 2023-01-03 10:14:40

​​文字解读: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政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高新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

图片解读: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政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高新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

音频解读: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政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高新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级各部门(单位):

《达州高新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第42次党工委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政办公室

20221111

 -----------------------------------------------------------------------------------------


《达州高新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区党工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党工委、管委会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为根本遵循,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区人才队伍总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重大人才项目有序实施,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顺利完成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

人才资源总量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2万,较2015年增长3.6%。引进硕士及以上急需紧缺优秀青年人才29名,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302名。

人才政策与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形成以达州英才计划工程为统揽,覆盖引进和培养、高端和基层、个人和团队、创新和创业,定位准确、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相互衔接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深化全面创新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持续推进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政策壁垒、人才激励的平均主义、人才评价的四唯倾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明显增强。

重大人才平台加速发展。深化政校(院、企)战略合作,与11所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建成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院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69个,其中国家级载体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截至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0家。

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持续参与院士专家革命老区(达州)行、达人英才人才活动周、知名高校引才活动等重大人才活动。全面落实达州英才卡制度,全面落实医疗服务、子女入学、便捷出行等1625项精细化服务。加大人才安居支持力度,加快人才公寓建设步伐。加强人才工作和优秀人才典型宣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不断优化。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人才工作与省内外同类型高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还未牢固树立,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占比偏少,人才吸附力不强;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先进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分布不够合理;创新创业平台数量不足、能级不高,招才引智支撑力不足;人才发展投入总体偏低,特别是全区研发经费总量较低、强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攻坚克难,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时期,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一些高水平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赋予了人才工作新的使命和更高要求。积极融入国家人才工作总体布局,需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更大力度集聚引领支撑科技创新的高端人才资源,从重人才数量、规模和基本素质提升向量质并重、结构优化、效能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转变,引导人才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用人单位等改革发展主战场流动,推动人才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高效匹配。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实干意识,抢抓时代机遇,科学应对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从区域发展层面来看,中央和省委高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要求达州和南充加强与成渝双核联动,积极承接产业和人口转移,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促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更加紧迫。省委提出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在达州交汇叠加。市委明确提出着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驱动策源地、创新资源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全力争创创新型城市。面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创新人才举措,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从高新区发展需要来看,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市委第五次党代会作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将达州高新区打造成为万达开区域创新中心主引擎,更加凸显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工作前瞻布局和总体谋划,在政策创新、机制改革、平台建设、高端引进、队伍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引领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历次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市四届十二次全会、第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引领区和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工程为抓手,重点突破,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打造发展的新引擎,为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基本原则。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支持、保障、激励、服务、帮助人才,强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发挥用人单位识才用才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引导社会参与识才荐才等人才工作,广泛凝聚各类优秀人才建功立业新时代。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紧扣国高创建、助力我区高质量发展,聚焦“3 1”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园区、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用人单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不断提升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匹配度、融合度,助推我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地见效。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业为基、以用为本,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重点人才工程引领、重要人才政策带动、重大人才平台辐射作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正确处理好人才队伍建设与我区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关系。

坚持刚性引才柔性引智。以刚性引才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以柔性引智广纳天下英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拘一格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资源,推进政产学研金高效协同,不断完善人才协同发展体系、提高人才质量、提升人才效能。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人才规模扩大倍增。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5万、力争达到6万人。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显著增强,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分别达到8.3%7%,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型结构等更加合理,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载体能级跃升。建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构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重大创新平台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4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人才环境显著改善。党管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更加健全,人才工作力量全面强化。全面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人才工作体系。人才政策更加积极开放有效,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才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治环境、生活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显著改善。

三、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一)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制定出台更具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支持政策,探索试行一事一议特殊激励支持政策,加大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力度。优化整合人才项目计划,设立科技领军人才引进激励项目和本土优秀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冲刺省级及以上重大人才项目计划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社会事业专业技术人才。健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政策,深化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差异化人才培育措施,注重在推动重点项目、重大产业中培育优秀人才。

(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试点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建立健全军令状制度。深化落实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全面落实公立医院、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项目收益分红、股权激励等多种分配形式。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领域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探索引入多元化人才评价方式。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推行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完善重大人才计划动态调整和退出机制,实行管理期制度,打破人才评价终身制。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

(三)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服务重大战略、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需要,推动人才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一体化配置,打通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动渠道。建立引导优秀干部人才向产业、项目一线流动机制,组建重点工作专班、重点任务工作组,支持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政策措施,在人才项目、职称晋升、评先选优等方面适当倾斜,鼓励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专业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四)完善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建立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完善岗编适度分离机制,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一体化人才发展新机制。落实川东北、万达开两个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机制,协同开展人才招引、平台建设、项目合作等,建立区域高端人才信息数据库,推进“3 1”重点产业等领域人才共享共用,深化高端人才公共服务跟随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人才社会组织联动机制,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共享平台。

四、全力打造区域人才创新创造发展平台

(一)建设更具支撑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立足资源和产业优势,实施创新平台铸造行动,重点争取建设玄武岩纤维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人才集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功能。支持“3 1”重点产业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创建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到2025年全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4个;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新增30个。

(二)深化拓展政、校(院)、企战略合作。推动管委会与综合实力排名靠前、同我区“3 1”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高度契合的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到2025年与我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新增10所,推动合作高校在高新区新建各类产学研综合性平台10个以上。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达州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吸引集聚一批高新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各地、各企事业单位加大校(院)、企合作力度,推动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关系。

(三)建设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育平台。提升百千千万 f 达人工程品牌影响力,广泛邀请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高新区对接考察。积极参与达人英才人才活动周、万达开区域创新大赛、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吸引省内外高新科技人才、青年创新人才来我区交流和发展。建设驻外引才工作站,建设异地孵化中心、科研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人才飞地,拓展人才对外开放合作的平台和载体。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和载体20个以上,引进培育青年创新创业人才100名。

五、加快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引领区

(一)引进培育高新科技研究型人才

服务万达开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国家级高新区建设,落实凤凰达人引进行动,集聚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新科技研究型人才和团队。着眼优势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常态化开展、承办院士专家革命老区(达州)行、达人英才人才活动周等重大人才活动,力争到2025年集聚引进高新科技研究型人才100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0个,柔性引进省部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20人以上。

(二)打造一流社会事业专业型人才

落实教育三名计划,选育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发展潜力的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教师,着力强化区域教育中心人才支撑。到2025年,培养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校长5名以上,得到学生认可、家长满意、社会称赞的名班主任50名以上,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00名以上,教育领域硕博人才5名以上。

落实良医集聚计划,每年引进一批医学专业人才择优选派青年骨干人才到省内、市内等知名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采用退休返聘等方式聘用一批退休医师,大力吸引省内、市内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财政加大资金保障,积极争创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努力提升全区医疗水平。到2025年,加强人才待遇保障,努力培养引进兼职的市级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以上,同步引进紧缺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1-2名以上。

落实水墨达州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文旅 融合发展模式,借助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巴渠文旅特色平台,建设一支有高新特色的园区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到2025年,培养文旅特色人才10名以上。

实施社工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社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专业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与岗位开发,到2025年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达25人,全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实现全覆盖。

(三)培养造就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

服务区域经济中心建设,深入落实千名巴渠工匠培养行动,围绕“3 1”现代产业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适应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深化落实技能四川行动,推动区域内职业技术学校做大做强,布局一批各具特点、符合需要、学生认可的职业教育院校。实施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引进培养计划,未来5年引进培育100名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饰、绿色建材等领域能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开展工程技术创新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科学人才和工程引领人才。实施巴渠工匠培育工程,推进工学一体教学改革,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加大技能人才培育力度,每年培育技能人才1000名,其中高技能人才200名。到2025年,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新引进培育先进制造领域工程师100名,新增先进制造领域技能人才100名,其中高技能人才50名。

(四)加快培育乡村振兴基础性人才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万名乡村振兴人才回育行动,培育壮大乡村规划师、田秀才、经理人、农民工、庄园主、农机手、新乡贤七类人才队伍,推动人才智力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一线集聚。十四五期间,招录公务员(含基层选调生)10名,招聘一批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定向选派基层中高级专业技术骨干参加顶岗培养,定向培养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招募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人员到基层一线服务,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100名,遴选1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明星进行培养,带动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名。到2025年,回引农民工达到1000人,每个行政村培育5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培养双带经济能人200名,鼓励引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基层。

(五)统筹推进其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鲜明树立政德、为民、担当、实干、公认导向,加大双一流大学毕业生、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事业单位人员、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招引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的执政骨干队伍。到202535岁左右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不少于1/5,累计招录1000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一线。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百名达商回引工程,引导达商企业家回乡创业、抱团发展,鼓励项目回引、资金回流、人才回乡。到2025年,回引约5名国内外知名达商企业家,引进10名(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团队)。统筹推进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法治人才、党外代表人士、女性人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领域人才开发。加强网信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达州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发展规划(2019—2025年)》,健全网信人才考评机制,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网信专业人才。

六、加快构建区域人才服务保障高地

(一)落实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宏观指导、统筹协调、政策创新、重点推动、督促检查。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等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

(二)强化人才发展财政支持。建立财政对人才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区级财政保障实施人才工作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持续的人才投入机制,保障规划实施所需资金。鼓励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实施人才资金项目化管理制度,完善人才资金绩效评估体系,切实提高人才专项资金的效益。

(三)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专家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完善专家人才国情省情研修制度,细化完善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服务措施。落实人才安居工程,加大人才公寓、创新创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休闲交流等优质服务供给力度。建立重点人才需求收集办理常态机制,鼓励重点用人单位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为人才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党工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区人才办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方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单位)要把贯彻落实本规划、加快人才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做到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

(二)强化实施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制定规划绩效评估关键指标,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目标如期实现。

(三)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及时总结各部门(单位)在贯彻落实规划中涌现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健全人才荣誉制度,大力选树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优秀人才典型,激励广大人才投身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火热实践。

 


主办单位: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蜀ICP备14031731号
公安备案号:51170302000114 
网站标识码:51170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