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处古迹,都是凝固的历史;每一块砖瓦,都藏着时光的故事。在达州高新区的土地上,这些散落的文化瑰宝,不仅是地域文明的见证,更是今日文旅融合发展的珍贵基石。为深入贯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推动高新区文旅融合发展,《达州日报》达州高新区新闻版特推出《古迹寻踪》专栏,以文字的深度解读为载体,循着历史的脉络,挖掘古迹背后的传奇与坚守,展现文物保护的成果与智慧,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读懂高新区的文化基因,凝聚起守护文明、传承根脉的共识与力量。
在达州高新区石板街道,金刚寺如一位静默的时光守护者,在岁月流转中沉淀下厚重的文化记忆。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承载着康熙遗风与乡土情怀的古寺,在晨钟暮鼓与青史碑文中,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金缸传说与康熙印记
“清康熙年间,高僧云游至此,掘出两口金光闪闪的缸,‘金刚寺’由此得名。”主持释善智的讲述,为古寺蒙上一层传奇色彩。步入寺内,“一殿”的维陀菩萨慈眉善目,左侧钟鼓虽经风雨,声韵依旧铿锵;海坝上,菩提树与罗汉松相映成趣,铁鼎炉默默矗立,勾勒出岁月静好的画卷。

金刚寺。
“二殿”内,高约三米的青沙石碑堪称“镇寺之宝”。正面1200余字的康熙禅学论述,背面十条“县示清规”,字迹苍劲有力,既记录着古寺的宗教传承,更折射出清代社会的民俗风貌。“这块石碑是活的历史,见证了寺庙的兴衰起伏。”释善智的话语中满是对过往的敬畏。
三殿巍峨与文化传承
穿过“二殿”拾级而上,“大殿”的“心空彼我”鎏金匾额熠熠生辉,笔力遒劲间透着禅意。殿内三尊大佛庄严肃穆,十八罗汉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诵经声。右侧库房内,释迦牟尼经书与《三国志》《济公传》等古籍静静陈列,它们不仅是宗教文化的载体,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青沙石碑。
古寺曾名“玉屏堂”,因一面长六米、宽八米的“梅花玉屏”而闻名,可惜民国初年遭军阀抢掠流失。但它的影响早已融入这片土地:所在山脉得名“金刚山脉”,行政村定名“金刚村”,就连当地煤矿也以“金刚”为名,成为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
“金刚寺就像我们的家。”年过七旬的村民肖大余从小在此长大,古寺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的童年记忆。如今,这座古寺不仅是村民心中的圣地,更成为高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
记者手札
离开金刚寺时,夕阳已渐渐西下,余晖洒在古寺的屋顶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辉。回望这座百年古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金刚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信仰与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愿金刚寺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其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