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火烽山三清宫:道风千年 红韵添辉

来源:达州高新区 发布日期: 2025-07-24 15:07:37

​在达州高新区火烽山山顶葱郁的密林深处,一座雄伟的道观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镌刻着岁月的斑驳,晨钟暮鼓声中回荡着千年的道韵——这里便是达州市最大的道观——三清宫。本期《古迹寻踪》专栏带您走进这座道观,探寻其文化密码。

 红色记忆

三清宫位于达州高新区火烽山中段山顶,与梨树坪湿地公园遥相呼应。它始建于唐宋时期,重修于20世纪90年代,占地约90亩,主要建筑有灵官殿、玉皇殿、慈航殿、消灾殿、新灵官殿、太乙殿、三清殿、财神殿等,每一座建筑都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形制,尽显古朴典雅之韵,彰显着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三清宫的魅力远不止于其精美的建筑,更在于它与革命战争时期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紧密联系。在革命战争的烽火岁月里,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战役在火烽山这片土地上激烈打响。

 火烽山三清宫。

“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战役在火烽山打响,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师长汪烈山在火烽山设前线指挥部并于前线指挥,英勇牺牲。时任八十八师二六三团政委陈锡联战斗负伤期间,曾在三清宫治疗。”据市政协委员、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三清宫管委会成员吴银贵介绍,为了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让人们永远记住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当地人民将火凤山更名为火烽山。

“我们道观有两棵百年黄桷树,其中一株在战争时期曾被炸弹轰炸,现在还能看到痕迹。后来,经过岁月的滋养,这两棵古树现在都长得枝繁叶茂。”吴银贵说。

残碑印记

在三清宫,静静伫立着十余块残碑,它们宛如岁月的沉默守望者,记录着一段段被时光尘封却又意义非凡的历史。

据碑文记载,这些残碑记录着乾隆丁酉年那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在那个时代,祭祀活动是极为重要的宗教与社会活动,是人们祈求福祉的重要方式。而残碑上所记载的相关功德,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活动的虔诚支持与慷慨奉献。

火烽山三清宫。

据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三清宫管委会成员赵舒介绍,这些残碑是他们的“镇宫之宝”,历经岁月的侵蚀,有的碑身已出现斑驳的裂痕,有的文字也多有模糊不清之处,但依然能从残留的痕迹中,窥探到当年那段热闹非凡且意义重大的场景。

如今,这十余块残碑虽已残缺不全,但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却丝毫未减。它们是三清宫历史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见证了这座古老道观在不同时期的兴衰变迁。

登高文化

元九登高节,是达州的地方传统节日,是绵延上千年传承下来的一项盛大的登高民俗活动。这天,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向着凤凰山等周边山峦进发,开启一场盛大的登高之旅。火烽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附近众多登高者的首选之地,而山顶的三清宫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每年的登高节,都是我们这里最热闹的时间节点。”据市道教协会会长、三清宫管委会主任张峰杰介绍,元九登高,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户外活动,更是达州人民传承千年的一种文化仪式。火烽山三清宫作为这场活动中的重要打卡地,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达州人的成长。它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三清宫在柏静宇、张静杰等道长和信众的努力下已初具规模,并将在高新区文旅融合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见证了道教文化在当地的传承与发展,也成了连接信众、游客与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在未来,相信三清宫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成为达州高新区文旅版图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张峰杰说。


主办单位: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蜀ICP备14031731号
公安备案号:51170302000114 
网站标识码:51170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