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高新区幺塘乡州河之畔,有一座经多次发掘的巴文化遗迹,在时光的冲刷中沉淀下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本期“古迹寻踪”专栏将带你走进达州市第一批巴遗址遗迹名录之一——万家碥遗址,探寻它从古走来的文明嬗变。
万家碥遗址位于幺塘乡西河社区,具体位于阁溪桥至河市场镇方向1公里西河路靠州河一侧,南临州河主河道,北接浅丘台地,遗址核心区呈不规则长条形分布,沿州河岸带状延伸。
首次发掘
汉代遗址破土而出
万家碥遗址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200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员在对渠江流域进行考古调查的过程中,在原通川区阁溪桥附近区域州河河滩发现了零散的陶器碎片。在与周边居民沟通后得知,过去经常有人在河边捡到陶器碎片,考古队员大胆推测此处可能存在古代聚落遗址。经过两周的勘探与试掘,考古队员们最终发现万家碥遗址。
据了解,万家碥遗址的首次发掘,共探测出4个不同年代的土层。其中第2层为浅灰黑色土,发掘出灰陶片、红陶片20余件;第3层为灰黄色土,发掘出灰黑陶片10余件。在确认陶片年代为汉代早期后,万家碥遗址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科考发掘,面积达25000平方米。
万家碥遗址。
“资料显示,经过近半年的发掘,在万家碥遗址的首次发掘中,共发现了13座汉代砖室墓葬与一座汉代龙窑。”达州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文体政务科科长张靖介绍,这些汉代砖室墓呈扇形分布,部分墓壁仍保留着完整的花纹砖。汉代龙窑则位于墓葬群南部,其窑口宽0.58米,火烧硬面高达0.8米,窑身延展7米有余,内部堆积的陶器碎片上有清晰可见的回纹与菱形纹。“这是达州首次发现的汉代龙窑,具有相当大的考古价值。”张靖补充道。
首次发掘的汉代龙窑尤为引人注目。这座龙窑依州河而建,窑身呈微弧形延伸,窑壁保留清晰的烧结层,内部陶片上的回纹与菱形纹与川东地区同时期陶器风格一致。考古队员推测,该窑可能用于烧制日常用陶,这一发现为研究州河流域巴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再次发掘
新石器至明清跨年代新发现
随着巴文化探源工程的推进,2020年,万家碥遗址成功录入达州市第一批巴遗址遗迹名录,达州市文体旅游局再次邀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新一轮的发掘。在此次发掘中,通过地层学与类型学分析,又将遗址年代上限推至新石器时代。
在新一轮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先后发现了约600平方米的文化层,其厚度达3米,发现汉代至明清时期灰坑(沟)33处、墓葬1处、窑址3处、墙址1处,出土石器、陶器、铜器等各类文物及标本共计120件(套)。特别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石斧和东周墓葬,进一步揭示了万家碥遗址的文化面貌,为探索州河流域巴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万家碥遗址的两次系统发掘,如同打开了一部立体化的巴文化编年史,完整呈现了州河流域从原始聚落向农耕文明过渡的历史轨迹。目前,万家碥遗址发掘出的所有文物已全部移交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归档保存,用于川东片区巴文化的进一步研究。
站在遗址旁远眺,州河波光粼粼,岸边的草木在风中低语。经过两轮细致的发掘,万家碥遗址已经成为达州高新区辖区内巴文化考古研究的地标之一,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正等待着更多人来倾听它跨越千年的故事。